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你也会有人嫉妒第51节(2 / 2)


  而最主要的是,任熙熙比她们年轻,虽然现在的设计风格还不成熟,但假以时日,必会大放异彩。

  萧绮甚至可以“看到”未来,如果说之昀有一天也要迎来一场革命的话,任熙熙就是主导的人。

  萧绮问:“所以,你想趁着自己心里还有一团火,趁自己还没有完全放弃的时候,出去再搏一把?”

  汪嘉点头:“虽然你经历过创业失败,但我相信,你还是想再尝试的。”

  萧绮又问:“那要是你和我一样,也失败了呢?”

  汪嘉自嘲的笑了:“那也是我自找的,我没有遗憾了。”

  ……

  对话之后,萧绮和汪嘉一起返程。

  在路上,汪嘉还反过来劝萧绮,这波舆论的实质伤害应该不会有之前的严重,所谓的“性骚扰”更是无稽之谈,只要网友们知道萧绮和姜禹是前夫前妻,如今复合了,谣言便不攻自破。

  萧绮听了只是笑笑,随即说:“你啊,还是小瞧这件事的威力了。文章题目不大,但内容却可以指向很多东西,就看有没有人趁火打劫了。”

  汪嘉不懂。

  可萧绮并未多说。

  事实上,她已经嗅到了“麻烦”的味道。

  设计部的其他人自然不会明白,萧绮所谓的“麻烦”根本不在外界。

  事实上,就算她和姜禹没有结过婚,她也不怕这些谣言,职场性骚扰就更可笑了,还不知道是谁占便宜。

  很快,就有之昀的设计师上网澄清,说之昀内部都知道,萧总监和姜总的关系是前夫前妻,两人最近复合了。

  而且萧总监才不是靠美色上位,她本来就是“上位者”,她家里和姜总是门当户对。

  这些话一经流出,很快就渲染扩散,此前因为到底是职场性骚扰还是靠美色上位的讨论,仿佛瞬间闹了个大乌龙,合着两者都不是,就是人家小两口“半推半就”。

  这下,网友们的口径也统一变了。

  有的说,散了吧,都散了吧,人家夫妻情趣,咱们起什么哄?

  有的说,这黑子太不专业了,都知道萧总监创业失败了,竟然不知道人家自己就是资本?

  还有的说,所以说资本也会失利,我心里突然平衡了,市场是公平的。

  下面有人回,哪里公平,可能是人家根本没好好玩,也可能是开个公司洗洗钱,娱乐圈就有的是这样的“玩票”公司,拿大老板的投资,找个管事的,聘几个员工,“努力”几年,做出来几部票房一日游的电影。

  当然,也有人说,原来这么年轻就坐上总监的位子,不是传说故事,也不一定要靠美色,说白了还得会投胎,我等凡人就不要做梦了,还是洗洗睡吧。

  最后还有人提到之昀的衣服和售价,说难怪之昀的标价基本在四位数,有的五位数,原来是一群有钱人在操盘,在他们看来钱就不是钱啊。

  就这样,事态又有了新一步的变化。

  尽管任熙熙和程尧东的消息,因为萧绮的背景而淡化,但就因为萧绮的身份浮出水面,又令这场舆论出现新的走向。

  网友们讨论的重点,很快就变成了普通人努力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比你有钱比你有背景的人比你还努力,那你努力做什么,你躺平吧,反正不管你努不努力,你都会成为“奴隶”。

  努力=“奴隶”。

  这听上去真的心塞。

  还有人拿出一个比喻,还提到一个欧洲冷门电影,说电影篇幅不长,前面二十几分钟没有一句台词,表现的就是一个老汉在恶劣天气里赶驴,驴的眼睛被蒙住了,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它看到四处望不到尽头的“无望”,就不会前进了。

  等到老汉回家,就和女儿一起啃土豆,一人一个,这是他们一天当中唯一一顿正餐。

  附近的城镇距离他们太过遥远,而他们就住在陋室里,脸上没有一点笑容。

  跟着,这个网友提出疑问,请问我们普通人是那头驴,还是这对父女?

  有人说,我宁可做那头驴,起码不用面对现实。

  也有人说,年轻时候是那头驴,年纪大了看明白了,就是那对麻木不仁的父女。

  那么,又是谁蒙住了驴的眼睛呢?

  有人说,资本圈其实很小的,按照二八定律来说,那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了百分之八十的资源,他们当然不希望扩展到百分之二十一,很有可能上来一个人,就要挤掉一个位子,所以这些资本是很怕普通人上位的。

  接着就有人提到韩国和美国的贫富差距,分析说为什么美国对于普通人的教育是玩乐教育,把每个人都养的跟大傻子一样,这样那少数受到精英教育的人,才好管理下面的人。

  不过美国的政治不符合国情,便有人提到国内。

  京城有圈子文化,你再努力,也要先学会混圈,好资源早就被圈子垄断了。上海是“留洋”一般的小资文化,外来的想要融入会很艰难,你要从观念上去打破一些东西。可能适合年轻人创业的也就是广深了,特别是深圳。这里几十年前还是个渔村,所有来这里奔前程的都是外来者。这里有的是资本,他们是来找人才的。这里也有的是人才,只要你够出挑,就有机会拿到钱。但反过来说,这里也很内卷,你努力,有人比你还努力。可你努力了,或许还能看到一丝希望。

  其实话题聊到这里,已经和之昀没什么关系了,但因为之昀的内部结构而引发的一些讨论,却在短时间内迅速盖过了此前“民族企业”的形象。

  网友们对“民族企业”的肃然起敬,也渐渐变成了资本多做善事回馈社会是应该的。

  加上天然的“仇富”心理,以及人们更愿意相信负面的东西,很快就有人说,这应该是干亏心事干多了,怕遭到报应。

  当然,这些讨论并非全都出自纯网友的自发,里面带节奏的占了三分之一,水军的力量无孔不入。

  什么是舆论的力量?为什么说造谣的成本和辟谣的成本不成正比呢?谣言的辐射力会非常广,一旦印象或认知坐实了,那么此后十年都会被人提起。

  ……

  萧绮在家休息了半天,自然看到了网上的留言,也回了家人的电话。

  面对这些有人可以扇动的舆论,她很快就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造势者绝不止一家,而且有的是为了抹黑品牌而来,有的则是冲着内部结构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