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9节(1 / 2)





  瑶光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已经成了古代大触了,心里那个激动就不用提了,脑子里跟开了焰火大会一样,一会儿蹦出个新主意,噼噼啪啪在脑海中炸个不停——

  我要发财了!

  我要不要开个店接画像的生意啊!

  这个店铺开在哪儿好呢?

  怎么定收费标准呀?

  我以后还要画宗教画么?还是继续吧,我得借助宗教力量保护我。

  嘿嘿嘿搞不好以后京城名媛们也要排队预约找我画像了!

  等我磨炼好了画技,一定得给太妃画一幅画像。老阿姨对我真是不错,我都不知道她还给师尊写了亲笔信求她照顾我。哦我出家的时候她还又给我一笔钱呢……端王这狗哔说话不算数,这几天没见他添一个铜钱!算了,他从前给韩瑶光1.0版的那些珠宝首饰都给我了,我不能太贪心了。

  这几天太忙了我都没来得及清点我现在究竟有多少财产了,大概有个三千两现银吧?应该够买个铺子了吧?不过在京城买铺子我就不用想了,那些铺面有价无市,而且后面都有人罩着的,如果不是谁家坏了事,谁愿意卖呀……梨溪山下的镇子也挺繁华的,不知道能不能买个铺面?

  她正想入非非,张师姐来了,向老郡主行个礼,“师尊,我来接韩师妹了。”

  瑶光这才回过神,哦,她差点忘了,她来新工作单位,正式工作是给安慈太后祈福,不是给新老板画像。

  她昨天住在单位宿舍了,今天早上见了新领导,这还没去看她的新办公室呢。

  瑶光和薛娘子向老郡主告辞,跟着张师姐去了灵慧祠正殿。

  安慈太后的灵位安放在正殿东侧辟出的一个小房间里,案上摆着几个香炉,燃着香,地上放着三个蒲团。

  张师姐在中间那个蒲团上坐下,问瑶光,“师妹,可读过什么经?”

  瑶光赧然:“不瞒师姐,一本都没。就连字也还在学呢。”

  老郡主酷爱八卦,每一旬都有两个说书的女先儿来灵慧祠给她带来京城热辣出炉的新八卦。端王府韩良娣今年新年时烧炭自杀被救活之后失去记忆的事可是今年最大的八卦,至今还没什么八卦能盖过这个呢,当初很是丰富了灵慧祠上下众人的业余生活。

  张师姐虽不爱议论八卦,对这段奇闻也是蛮熟的,温柔地笑道:“师妹也不必急,先看我是如何做的,记在心里,等学了经文,照样做就成了。其实,祈福祝祷,念什么经,念多少遍,还是其次的,要紧的是要心诚。你和薛师妹坐在一旁,心里默念‘安慈太后在天之灵大安’就行了。”

  瑶光、薛娘子当即称是。

  瑶光悄悄看了看腕表,现在是上午九点一刻。

  张师姐祝祷完毕,大约十点整。

  之后,张师姐将两人领到偏殿东侧一间小房间。

  这房间大约五六平方米,朴素简洁,只在雕花窗下放着一张书案并两张椅子,案上放着两本法华经,和笔墨纸砚等物,一侧墙根下放着一张竹榻,上面的墙壁上打了几个方洞,堆着几部书和一只陶瓶。

  张师姐在竹榻上端坐,瑶光薛娘子各据一侧书案,张师姐就开始教学了。

  今天学的是《道德经》。

  张师姐的教法很简单粗暴。她先通读一段,再让两人跟着读一遍,确认字都读对了之后就让她们背。等背熟了才解释每一句是什么意思。

  据张师姐自己说,她的开蒙读物就是这本《道德经》,她三岁时就倒背如流了。

  薛娘子还好,她出身于大学问家家庭,《道德经》是背过的,也熟知经文意义。

  瑶光苦不堪言,感觉张师姐这种恨不得直接打开她天灵盖给灌输进去的教法比薛宫正还可怕。

  背书背到午饭时,她已到了食不知味的境界。

  还好,第一天上班嘛,不管是大boss还是主管都对她很宽容。

  张师姐叫瑶光下午去安慈太后灵前静坐两刻钟就行了。然后就自由活动吧。

  “师妹带来的物件想必还没整理完,刚好可以收一收。”张师姐还叫了自己两个小徒弟去帮忙,然后就离去了。

  瑶光隐约觉着,大约张师姐教她也教得苦不堪言。

  第47章 太清宫

  转眼之间瑶光来到灵慧祠已经三天了。

  灵慧祠女道士们的生活十分规律。每天五点三刻起床六点准时到观主院中给她请安六点半陪观主吃早餐然后陪她溜跶、说话、分享八卦、在花园里侍弄花草到八点左右然后各自开始正式工作。

  来灵慧祠之前瑶光以为自己和其他道士们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念经。来了几天后才发现,念经这个工作每个人的工作量不同。

  老郡主是不念经的。她十分坦诚地告诉瑶光,她现在也只会背一部经书:道德经。

  “呵,笑话,道藏有三千多部,各路神仙又那么多我哪记得住啊!我要是背书背得好,当初就不出家了嘛去考进士啦!”老郡主讲起来理直气壮,“再说,我做灵慧祠观主是因为我道学上有造诣还是因为我会炼丹、念经?”当然不是啦!是因为您是郡主娘娘。

  张师姐也是不念经的。

  如果瑶光没来灵慧祠,张师姐每天的日常工作是到太清宫整理编纂道藏。周真人从三十年前开始收集天下各类经书召集有道学的道士,像编四库全书那样将道经分类编纂,修改其中错印错录之处。张师姐自幼熟读道家典籍于道学上颇有成就,是四位主任编修之一。

  至于张师姐的徒弟,宋、李两人,呵呵,她们俩也是不念经的。这两人到了念经的点儿,去了偏殿随便一坐,跟平常闺秀一样在一处做针线!

  意外不?

  宋李两人都是仕宦家的小姐,不过,命运有些坎坷。宋

  静守的祖母在她七八岁的时候给她订了婚,当时看着人家小正太俊俏又聪明,家世匹配,又是世交,本以为自己手快抢到了好孙女婿,没想到小未婚夫在前年跟人游船的时候意外落水溺亡了。宋家当然不舍得女儿守望门寡,直接再议婚又不大好,不如让女儿出家几年再另寻佳婿,这样,女儿既有美名,又不用受苦。

  瑶光这才知道,哦,原来未婚夫死了,女方出家几年后再还俗,在婚嫁市场上还是个加分项。仔细一想,其实蛮有道理,能出家再还俗,首先嫁妆不会少,家里父母疼爱,其次,要是出家的地方是灵慧祠这种等级的,那说明女方家族的份量不低,最后呢,为早亡的未婚夫出家,是个快速刷声望值的方法。大家都觉得你有情有义有担当,既然对早亡的未婚夫能这么好,那对将来的丈夫肯定会更好。

  李静微的情况和宋静守如出一辙。唯一的不同是她定亲更早,小未婚夫和她是青梅竹马,不幸的是小正太十一二岁的时候得了天花,病逝了。她明年就要还俗了。家中已经为她相看好了人家,说起来也不是外人,是老观主一位侄孙的儿子,也是宗室。

  了解了情况之后瑶光顿感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