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章剑心入意(2 / 2)

  笑推身旁老松友,强作手直欲扶我

  好酒一壶君饮半,独我醉来君不醉

  尔今东倒又西歪,敢笑我脚步虚浮

  尔今虬头朝地栽,只我躺卧蓬蒿中

  莫非你我挺且直,天在地下地在天

  世间有友能共醉,天地倒倾无忧人

  似乎是一首写醉后酒趣的诗作,不按韵律,但妙趣横生,与画中人相映成趣。

  诗意与凌前辈当年遭遇相近,落得一身伶仃孤苦,世间仅剩友人唯有屋外老松,凌前辈心态豁达,即便只有松友,能共醉一时已是无忧之人。

  本来陈玉见萧若佩答应得简单,还怀疑自己没找对地方,如今看到画,算是放下一半心来了。

  四处观望之间,茶杯见底,回味悠长,可见萧若佩泡茶的手艺不凡,或许是诗画中犹有余味,只是她时间仓促,不能细品。

  她刚把茶杯放回桌上,门口一暗,萧若佩去而复回:“书房已经收拾好了,姑娘请随我来。”

  陈玉闻言放下茶杯轻轻颔首跟上。

  小院不大,书房虽然与主厅分隔,也仅隔一墙,几步就到。

  凌前辈是贪看松林落日,将西侧开窗,当做了书房,那一面窗户已经支起,桌上已经放上笔墨纸砚和她所求的《剑心三辩》,边上烛台点上了新蜡烛,原本客厅的茶壶也被萧若佩带过来了,所需物料一应俱全。

  借着余晖,还能看清窗外石桌石椅古松,一片松林之隔,竟看不出这里距离一座繁华小镇近在咫尺。

  书房内准备得十分充足,甚至连她夜读的打算也料到了。

  要说凌前辈看重的人会因为她来自陈家卑躬屈膝,她是不相信的,但这近乎殷勤的招待,又作何解释?

  觉得事有蹊跷,陈玉开口问道:“你知道《剑心三辩》来历吗?”

  桌上薄薄的一本,短短三千余字,若传言无误,那是武道之中人人求之不得的珍贵典籍,为何在这里却如同普通书籍一般,随意供人观看?

  “先生跟我说过。”萧若佩似乎习惯于回答此类问题:“失剑之事,他不愿多说,但三辩没有禁止外传,外面流通各版,与原本也仅是少了诸多名家注解,并无多少不同之处的,姑娘尽管放心。”

  陈玉翻开两页粗略一看,果然与外面流传的并无二异。

  武道传闻能解出原本其中的剑道精髓,就能和凌前辈一样接触到“意”的奥妙,也是捕风捉影?

  还是自己找错地方?

  又或者手中的也是假的?

  “用而广,广而传,传而久,久自成道,先生虽然不想成一家道学,但也不愿自己心血随流消逝。”

  萧若佩走到书架边上,另取了一本书退到门外:“再则先生出门时嘱咐我,若有人上门相求,不太过分的事情都尽量答应,外面的人看在他面上多半是不会为难我的,可保他外出期间我的安全无虞,三是在你眼中,那书或是珍贵之物,在先生与我眼中,随时都写得出来,其价值也仅与所费纸墨相同,陈姑娘不必担心我弄虚作假,我就在外边看书,姑娘有疑问的话,唤我一声。”

  言毕萧若佩转身而去。

  他行走得坦荡,不似有假。

  “敏于行,诚于心,凌前辈教得好弟子...可是为什么不教他武技?”

  “是了,前辈出身凌家,怕是一身所学不能外传。”

  心中自问自答间,陈玉坐回桌前,又思忖了一遍萧若佩的行为,与路上所见的人都大不相同,不仅行事大气,也没有因为她的身份改变态度,能指导出这样一个稳重的传人,可见凌白涛并非浪得虚名。

  “难怪爷爷总说三辩好话,一辩一层,直达意境,却又没有真的认真寻找过原本,当年爷爷也是鼎山失剑之论的见证者,该是早就知道外面流传的与原本无异了。我还想着借这次到青玄宗观礼的机会找凌前辈讨要真本呢,是我看低了前辈,不出门果然眼界就浅。”

  带着看低前辈的羞愧之意,她翻开了手中书籍,只过一会就完全沉浸书中,那点羞愧完全被书中精妙盖了下去。

  三辩第一辩是为了避开自己失剑的责任,深解剑招,认为剑是外物,唯有招式才是武道之基,立意浅显,这是大多数武者的层次,这一辩,也被称为‘惜命之辩’。

  第二辩是抛去了招式,抛去了剑器,为了表明自身的重要性,整理出个人武学心得,以求保存自身。

  凌前辈出身剑道第一的凌家,他天资聪颖,前半生虽然放荡不羁,但见识不短浅,所学甚杂,此时全身技艺融汇于中篇千八字中,得出‘明招无道’之论,招式一旦成为形式就会脱出道,要想求道,须先寻求招式本质,刻意追寻招式的精妙,就会脱离道的本质。

  第二辩得到大部分武者推崇,既是凌白涛向凌家发起的‘争命之辩’,也是武人对道的‘争命之辩’。

  第三辩“本命之辩”仅有三百字,与他辩论的是曾经随百年前武道第一人凌云学剑的凌家祖宗,凌云是逍遥界首位接触到‘意’的武者。

  这一辩凌白涛完败,因为凌家老祖最后向他展示了意!脱离技巧,脱离了自我,凭借对武技理解把握那一刹灵机借天地之力发出的招式,真正的以武寻找到了‘道’的存在证据!

  凌白涛虽然借着老祖的压力,瞬间把握住意的奥妙,握住了属于自己的“意”,但是机会稍纵即逝,凌家先辈并不打算取他性命,意也因此仅存在一刹。

  凌白涛自此一生都在寻找那一刹所掌握的道,三辩之论,成为凌白涛在武道之路上的顶点,也是他自己都难以跨越的高峰,武道之中卡在这一层的人何止万千,能够入意的,都是万中无一。

  鼎山三辩虽然凌白涛败,但是武道辩论也如同高手过招,最后一辩,如果不是他触及到意的边缘,凌家老祖也没有那一刹灵感发动意招,故三辩原本,被武者传说成能让人窥探到意境本质的武道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