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材小用”(实惠章节,求月票)(2 / 2)


弹壳检验车间,这里可以说是最不需要技术的地方----只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麻利的手脚。只要有这几样。就能在这里成为一名光荣的劳动者。

在这个车间里,姑娘很少。上了点年纪地大妈倒是不少---年轻人都去学习技术当“真正真地”技术工人了,大妈们担当起了检验弹壳的重任,为此兵工厂领导部门甚至想尽办法搞来了一大批老花眼镜,提供给妇女同志们。

工人同志用推车和木板框将堆积成山地待检验弹壳分到个个操作台上的大格子里,检验员们手脚麻利的检查一个个弹壳,将大部分合格的弹壳放到右手边的木筐子里,极少量不合格的产品被扔到左手脚边的筐子里。

工人们用推车拿走检验完的弹壳,一切都在有条不紊、效率极高的运行着。

上个星期一号车间的妇女同志们分班进行了培训,因为接下来一号检验车间即将检验新的产品:新试制的涂漆钢弹壳。

从5天前,两排检验台就开始改为检验钢弹壳,而到今天已经扩展到六排检验台。按照车间主任同志的说法,很快整个一号车间就会全部改为检验新式弹壳,而不再出现原来的黄铜弹壳。

一号车间是个试验点,即将完工的两个新检验车间也会检验新式产品,而其他几个老车间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检验黄铜弹壳。

车间外正在下雪,阴沉沉的天让射进车间的光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每人的工作台前都有一盏灯,但就是这样,人站在车间里都还是感觉到有些阴暗,只有工作台是明亮的。

车间里有些冷。几百个灯泡发出的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刚刚换班,但有很多上一班地同志还坐在车间边上的临时工作点加班,她们都是主动留下来多干一会的同志。

车间墙壁上有几排醒目的大标语----“为了胜利,努力工作!”

“一切为了苏维埃!”

“保证质量就是保护战士们的生命!”……

几位正在靠近车间门口,由几条小凳子组成地临时工作岗位上的检验员看到车间主任费多洛夫进来了。身边还有一位年轻的红军军官,他军服上的识别符号表明他是一名工程勤务少尉。

少尉很年轻,才22周岁,这几天技术员们已经见过他好几次,“你们好,主任同志,卡拉什尼科夫同志。”

“大家好。”

主动加班的同志和他们打了招呼,因为她们是在加班,如果是在那几排检验台上,除非领导们在身边问。不然谁也不会分神和他们打招呼的。

卡拉什尼科夫这次是按照上级的指派,做为兵工厂的特派技术员到弹壳厂指导、监督两周。再过一周就要回兵工厂技术部。

这几年的变迁,对年轻的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少尉而言,就像是一部带有点梦幻色彩地故事。

那年自己在阿尔泰老家的库利亚镇,稀里糊涂地被几名内务部的同志带走,这在家乡原来自己工作的地方甚至还引起一阵小小的波澜。

给了自己一套红军制服,就到了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学习枪械加工技术。学徒工生涯很快结束。教导自己的是厂里技术最好的老师傅----师父说自己是机械加工的天才,将来一定是厂里最好地技工。

成为一名兵工厂的技工,这让那时的卡拉什尼科夫很自豪,因为技工还是很有地位的。在这里能为苏维埃做出自己最大地贡献。但车床工作没干多少天,自己还在为努力成为年轻人中最好的车床工努力的时候,厂里的军事代表把自己这个厂里少见的军人送进了伊热夫斯克兵高等机械学校,整整学习了一年多,毕业时被授予红军工程勤务少尉军衔。

接着被送到列宁格勒军区,在参加过北方战争的部队里实际锻炼了进一年----上级一直没告诉他这两年来的经历到底是为什么,卡拉什尼科夫也不去想,只要能为国家工作就成。

老老实实想做个部队技术员了。又被调回伊热夫斯科。这下上级才有人告诉他,将来他会在军械研究部门工作。

“熟悉加工技术、学校系统培训、军队实际锻炼。”---一名军械研究员需要有的前提素质基本都有了。最让卡拉什尼科夫这时高兴地是:军队生涯让他知道了士兵们要地到底是什么样的武器!

在“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苏维埃著名枪械设计师瓦西里-阿列克谢耶维奇-杰格佳廖夫同志地设计部门参与工作,杰格佳廖夫告诉他:是普伦雅科夫元帅把他给找来的。

现在设计部门正在研制几种新式机枪,但卡拉什尼科夫并没有参与,因为整个部门更重要的工作是完善已经装备的一线轻武器的性能,而不是搞什么新设计----新式轻武器的研制这会都只是“副业“,完善现有装备“附加值”是首要工作。

副统帅设计出来的AK47和延伸出的班组武器正在全面换装,目前聪明的办法就是“锁死”原有枪械设计,进行最大化的量产。而卡拉什尼科夫和部分技术部人员参与了弹药革新的研究,半年来为了改进弹药生产工艺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现在是枪械技术员,但干的却是弹药的工艺研究。

不仅仅是突击步枪子弹,连大口径高射机枪的子弹他们也在研究,已经获得很大的成功,几种新式弹药已经投入量产(枪弹生产不仅仅是普通弹、穿甲弹、曳光弹等等这样简单的划分,就是单单普通弹一项,生产工艺的改变就有可能大大加快生产速度、简化工艺增加产量,节约资源;当然,一个不好也会有负面影响。)。

就像这这会在生产的钢弹壳,经过几次改进,生产过程中可以做到引伸加工中间不退火,一次加工率超过85,弹壳引伸次数减少700以上!设备也由以前的单工位、单冲头、低转数改为目前的多工位、多冲头、高转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毛坯的改进也明显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些,卡拉什尼科夫同同事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现在总算得到了回报。

采用深冲优质碳素钢棒材料的生产工艺同加工铜弹壳相比,工艺虽稍显复杂、对模具和机床的要求比较高,但不用铜原料,材料廉价且利用率很高,经济性好,更能保证扩大生产规模,节约宝贵的黄铜资源。

这会卡拉什尼科夫正打算下一步改进弹壳检验工艺----弹壳制造完成后需要进行校量,这是弹壳生产中重要的一道关口!

对弹壳重要尺寸一般要进行100检验,剔除不合格品,对于可修复的超差品,经返工、检验合格后与同批弹壳发往下道工序。

现在检验基本靠人工肉眼,这需要大量的检验人员,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客观因素制约:如果下一步能研制出一套简单的机械化自动检验设备,这生产效率一定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年轻人想到了:一回研究所卡拉什尼科夫就将对自己的想法实施研究,如果能够获得成功,这贡献是巨大的。

如果林俊知道正在伊热夫斯科弹壳厂指导工作的“世界枪王”这会的想法,会是什么感觉呢?

“大材小用”?也许吧,相比于AK47,这实在是大材小用了,但不可否认,如果卡拉什尼科夫的想法成为现实,对于弹药生产和战争进程,贡献也是极其重要的。